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韩锋
领域: 人力资源  市场营销  品牌管理 
地点: 广东 广州
签名: 营销活化石韩锋,经销商老板学理论创始人,贵仁相助营销顾问机构创始人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934
  • 博客访问:3559004

专家文章

联合,为何让经销商沦为“囚徒” 2009-02-01

标签:

一位某省优秀的经销商,在该省的经销商队伍里特别有影响力,是个意见领袖,有一呼百应的能力。他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好的与厂家联合做市场的建议方案。这个方案看起来“真的很美”,对厂家和当地的经销商都非常有吸引力。
具体做法是以省为单位进行提升品牌的广告投入,如省级电视台的广告投放,厂家负担一半的费用,该省的所有经销商联合起来负担另外一半的费用,经销商负担的费用由该省的所有加盟商均摊。比如:在该省投放100万元的电视台广告费用,厂家负担50万元,所有加盟商联合起来负担50万元,如该省有25个经销商的话,那均摊到每家经销商是2万元的费用。这个方案可以说是“一石数鸟”,即解决了厂家因广告费用短缺而导致的市场投入不足的问题;也解决了单个经销商经销商实力有限,不能进行大额度的市场投入的问题;而且经过费用均摊后,每家经销商的负担不重,都能承受的起;厂家与经销商们联合起来的好处就是,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积少成多,集腋成裘,能对市场进行更大力度的投放,厂家和经销商们都会受益,皆大欢喜。
这个方案,在厂家组织的该省加盟商座谈会上,在这位优秀的经销商倡议下,厂家的大力支持下,受到大多数经销商的认可。会上,大多数经销商推举这位优秀的经销商为这次经销商联合投入的会长,组织和督促其他经销商把均摊的费用收齐。与会的每个经销商都在书面的协议上签了字,均信誓旦旦地表示,回去后马上把款打到指定的帐户上。
一切进行得好像很顺利。这位优秀的经销商收钱的劲头很足。厂家也是信心满满、等待经销商把款打齐的喜讯。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款最终没有收齐。经销商与厂家的联合投入最终半路流产,无疾而终。
这个结果是这位优秀的经销商始料不及的,他没有想到让经销商之间联合起来是这么得困难。厂家对这个结果,也非常的意外,也在纳闷:一个厂家与经销商们都能受益,实现“多赢”的好事,为何胎死腹中了呢?
思来想去,原来是经销商之间博弈时候的“囚徒困境”惹得祸。让我们看看经典的“囚徒困境”是怎么回事吧。
“囚徒困境”被看成是博弈论的代表性案例,不仅因为其简单易懂,还在于它的现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。
说两个嫌疑犯(A和B)作案后被警察抓住,隔离审讯;警方的政策是"坦白从宽,抗拒从严",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;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,坦白的放出去,不坦白的判10年;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。
  在这个例子里,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,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,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。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: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、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。用下面的图表表示。
注:(A,B)为A与B的被判刑年数
B犯 坦白(与对方不合作)
B犯 不坦白(与对方合作)
A犯 坦白  (与对方不合作)
(8,8)
(0,10)
A犯 不坦白(与对方合作)
(10,0)
(1,1)
从表中可以看出,AB选择都不坦白,各判刑1年,显然比都选择坦白,各判刑8年好得多。
但最终,AB均坦白各判刑八年,是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(专业博弈术语叫纳什均衡)。
这是因为,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,B最好是选择坦白,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10年;假定A选择抵赖不坦白的话,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,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。即是说,不管A坦白或抵赖,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。反过来,同样地,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,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。结果,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,各判刑8年。
  “囚徒困境”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个体的最优选择并不能带来集体的最优选择,个体的理性并不能带来集体的理性。换句话说,就是个体的最优选择往往带来集体的最差选择,个体的理性往往带来集体的不理性。
如果把这上述经销商之间联合的博弈关系仔细分析的话,其实也是个典型的囚徒困境。
  假设有该省有A、B两个经销商,按上述案例的情况,在该省投放100万元的广告费用,厂家负担50万元,所有加盟商联合起来负担50万元,如该省有25个经销商的话,那均摊到每个经销商的费用(需要付出的成本)即需要向指定帐户打款2万元,则A、B经销商的博弈关系可见下表:
注:(A,B)为经销商A与B的付出的成本
经销商B 不打款(不合作)
经销商B 打款(合作)
经销商A  不打款(不合作)
(0,0)
(0,2)
经销商A  打款  (合作)
(2,0)
(2,2)
套用上面囚徒困境的分析,假定A选择不打款的话,B最好是选择不打款,因为B不打款的付出的成本是0,而打款的付出的成本是2万元;假定A选择打款的话,B最好还是选择不打款,因为B不打款没有任何损失而打款需要付出2万元;即是说,不管A打款或不打款,B的最佳选择都是不打款。反过来,同样地,不管B是打款还是不打款,A的最佳选择也是不打款。结果,两个人都选择了不打款。这样的结果是所有的经销商都不打款,厂家的一半支持也泡汤,AB经销商虽然没有任何损失,但确错失了使用100万元广告费用提升自己当地品牌的机会;而最好的结果是经销商AB都打了2万的款,虽然AB都付出了2万的成本,但由于这个联合成立,厂家与经销商的资金都到位,就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广告投入回报。扣除AB付出的2万的成本,AB等于白白拿到98万元的对当地市场的广告投入。
这就是经销商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不理性,经销商个体的最优选择导致了集体的最差选择。上述案例的经销商与厂家的联合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这个案例实际推进的结果也证明,虽然部分经销商打了款,但由于一小撮经销商落入“囚徒困境”,采取不打款、不合作的态度,甚至联名上书厂家的领导,要求废除这个联合投放方案,最终使这个方案没有执行下去,无疾而终。
根据博弈论的理论,如果要让博弈的双方实现互相妥协与合作,达成最优的选择,要有必要的威胁与承诺。
再拿上述的囚徒困境举例,所谓承诺,在囚徒困境中就是囚徒向对方相互许诺,在下一次博弈时会采取让对方有利的行为,也就是不坦白与对方合作;所谓威胁,就是某个囚徒告知对方如果下一次博弈时其采取招供策略而不合作,在第三次博弈时就会采取不利于对方的策略,即招供。
  其实,在社会生活中,承诺与威胁是非常常见的现象。比如女生告诉她的男朋友,如果他敢结交第三者,只要被发现一次,就立刻分手,这是威胁;而她男朋友向她发誓绝对专一,决不会背叛爱情,这就是承诺。
再回到上述的经销商联合案例,对一小撮拒不合作、拒不打款的经销商没有必要的威胁和承诺存在。拒不合作的经销商从其他经销商那里得不到威胁,因为经销商是松散的联合,没有类似行业协会式的组织,不可能对拒不合作的经销商有任何处罚,所以,不合作的经销商也有恃无恐。对厂家来讲,可以对不合作的经销商进行威胁,比如取消代理资格、强行从经销商的货款中扣除广告费用。如果厂家这样做的话,就可能逼迫不合作的一小撮经销商就范,去与其他经销商合作。但厂家这样做的可能性很小。厂家的主要顾虑就是本来是个好事情,一威胁强制的话,厂家就成了经销商的“恶人”,这个是厂家不愿做的。
所以,对经销商来讲,期冀与其他经销商能联合起来做些事情,特别是牵动到每个经销商的切身利益时,由于“囚徒困境”的存在,是非常困难的,流产的可能性非常大。对厂家来讲,由于“囚徒困境”的存在,也没有必要担心经销商会真正联合起来,与厂家对抗。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。厂家很多时候,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,对经销商乐得分而治之,各个击破。

类别:市场策略 |   浏览数(3793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